《阿伽達與無限閱讀》:什麼是電影感?
- Chan Wei-Bing 陳薇敏
- 2018年6月14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2018年7月10日
談敘事電影中的電影感。
回到「什麼是電影」,那「電影感」從來就不是「感覺」。電影首先是可見、再來才不可見。既以可見作為先決條件,那哪來「電影感是一種感覺,我說不上來」呢?這絕對是可以談的。
電影有電影語言,電影語言有鏡頭,鏡頭有構圖,所以電影感就是這些的總和。
構圖是什麼?我分成以下幾種:
一、人物與空間的關係(定鏡) 二、人物在空間的關係(場面調度) 三、人物與人物的關係(多人鏡頭) 四、空間與空間的關係(電影空景) 五、空間與時間的關係(過渡與轉換) 六、人物與時間的關係(這個最有趣最後再談)
在《賈想I:賈樟柯電影手記1996-2008》裡,賈樟柯寫:「完成劇本後,我喜歡在即將拍攝的空間裡待著,因為時間一久,空間就會給我東西。」
畢竟電影就是時間與空間。此話便可延伸為:劇本、編劇往往在處理電影的時間,而分鏡、構圖將文字轉換為影像時,就是在處理電影的空間。然而電影感是沒有定律的東西,沒有一部電影的電影感可以跟另一部電影的電影感雷同,這是我的看法。當空間不同、人物不同、情節不同時,電影感也會跟著變動。
構圖、或我們說單一鏡頭的延伸關係是:
鏡頭+鏡頭+鏡頭=影像的句子
句子+句子+句子=影像的段落
段落+段落+段落=電影的語言
電影的整體即是由這種影像的句子所創造的。就像一個相互交流的巨大鎖鏈一樣,只要在某處產生斷裂,我認為那個電影感就會立即消失,是立即。

敘事電影那四平八穩的電影感就談到這裡。然而我想說的是,許多人還是在努力創造屬於它獨特的「電影的語言」。關於第六點的「人物與時間的關係」,Marguerite Duras——莒哈絲的那部幾乎全是空鏡的《阿伽達與無限閱讀》(Agatha et les lectures illimitées, 1981) 就是在做這件事。
撇開電影就是時間流,若是只談那部電影的影像,那它影像的時間是滯留、不流動的;而影像的空間是某種平面、回憶式的碎片。
空間之所以平面,也在於回憶本是時間的產物。阿伽達的回憶,處理的是她跟時間的關係。儘管這個空間有過那個曾經的時間,但回憶或敘說在做的,往往就是僅能召喚過往。
電影語言其實只是一種創作方法、很多種創作方法。它是可以被打破的。我們確實經常不知道打破以後要去往何處,而我想,這個打破無論如何地,其實仍然必須建立在整體性上、建立在空間與時間上,它真的沒有那麼不羈。
打破,它們是在某種不變的基礎上進行的。完成了整體性,便有一種屬於它自己的電影感。這就是一開始說,電影感與電影感之間沒有雷同的緣由。而那個「不變的基礎」,其實就是「什麼是電影」。影像終究還是可見,但這可見經由創作方法的不同,還是會有許多不同結果。
事實上,電影感就是要讓我們從可見中讀到不可見。「聰明的電影」在可見中隱藏了許多東西,其中不可見與曖昧性就是電影的藝術吧。我們總是在談電影跟電視的差別、電影跟MV的差別,其實就在這裡。寬闊一點說,是影像的差別,而不是載體。
以上是敘事電影中的電影感。但我最想說的,其實是影史上很多好電影不一定有電影感。真的。但作為以故事為服務對象的敘事電影,我想電影感真的是蠻重要的功課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