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Chan Wei-Bing
陳 薇 敏
搜尋


過去在未來:電影政治與記憶的問題
在對馬克思的研究中,我之所以重視「幽靈性」的問題,不僅僅因為馬克思說過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在歐洲遊蕩的幽靈,也不是因為哈姆雷特回來進行埋葬的工作。(⋯⋯)是因為「幽靈性」的問題,今天似乎成為理解技術、交流變革方法(電視、網絡、電話、手機等)——它接受物理空間和向地空間。「幽靈性...
2020年4月5日讀畢需時 8 分鐘


(被)消沉的旁觀者:冷戰與香港身份認同——以陳果《紅VAN》為例
二戰結束後,以集中在美國、蘇聯兩大陣營的歐洲中心主義式的冷戰研究,對於想要了解香港的處境實則是有困難與距離的。事實上,在冷戰尚未形成前,亞洲經歷長期的殖民主義跟民族主義運動。在各式各樣的民族主義運動間,各地域錯綜複雜的政治關係相互交織;而這跟冷戰的意識形態、香港的地緣政治等...
2020年4月5日讀畢需時 6 分鐘


不如不要重來了——從王家衛電影看香港末世憂鬱
前言:是懷舊濫觴、還是未卜先知? 「不如我們從頭來過。」乃《春光乍洩》(Happy Together, 1997)中,何寶榮(張國榮飾)總愛對黎耀輝(梁朝偉飾)説的。兩人在愛恨交加的慾池裡血腥相殺,這句話,正代表著對於「忘記過去」、「重新開始」的渴望與想像。兩人一次又一次地...
2020年4月5日讀畢需時 11 分鐘


反—顯像:重寫電影史的高重黎與《延遲的刺點:堤II》
無論是以實驗電影、散文電影、或論述影片指稱高重黎的「幻燈簡報電影」系列,其作品中所要探究的,皆是影像機器與機器影像的雙重辯證。如若影像作為某種歷史的佐證,這個證詞正好拷問在電影史進程上,透過影像所建構出的,究竟是誰的歷史、誰的電影史?或以一種心理動能的、生理感知的層面,簡而...
2020年4月5日讀畢需時 5 分鐘


《你的臉 + 光》:電影的無重力式
蔡明亮的《你的臉 + 光》,提示了時間與生命的觀看。在一張又一張的臉蛋、在那些靜悄悄流逝的時間裡,我們尋找視域中的在場證明。對於這部電影,「凝視」一詞被反覆提及。當觀眾坐在電影院裡,從本能驅動的眼睛觀看,將因為緩慢電影的時間感,進而轉為心理驅動的目光凝視。...
2019年5月19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

《影像之書》:散文電影,另一種高達
高達今年87歲了,電影迄今也只有123歲,這位法國新浪潮大師,看的電影比一般人都多。今年,高達用別人的電影,拍了一部自己的電影——《影像之書》,還獲得了坎城特別金棕櫚獎。 走過將近三分之二電影史的高達,仍然堅持創作,堅持給我們上了最入門的一課:「什麼是電影」? 散文電影初探...
2019年5月6日讀畢需時 5 分鐘


《艾莉塔:戰鬥天使》:身體與意識的辨證
身而為人,「我」是誰? 「時間」絕對是《艾莉塔:戰鬥天使》這類生命探索的最佳母題。尼采在解釋時間時,以「永恆輪迴」的概念提出:「每一次回返,都是對文明與過去的清算。」帶著三百年前的URM高端科技,阿麗塔卻以只剩下一顆頭的形態出現在廢墟場——現在的廢墟場。依德醫生於是將原本要...
2019年2月26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

遊戲場的VR影像與電影史
VR這項技術就跟電影 (cinema) 正史一樣,是觀看的歷史。如盧米埃兄弟被記載的那個1895年般,拍攝、放映、回收,奠定了電影的基本標配、基本循環。可說那部電影史、電影正史,是商業化的開端。而我們更可以將電影 (film)...
2018年11月28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《富士山》:媒介影像時間性
寫於《X+3=1》影展中,Fiona Tan 《富士山》、高達《影像之書》: - 「電影時間性」來自敘述。從故事的推進、到技術上的pan左到右右到左、zoom的遠到近近到遠等等,過程就是它的時間性,認知或經驗就是在觀看時辨認時間維度的方式。顏色也能長出電影時間性,光線、走位...
2018年10月18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

《最酷的旅伴》:法國新浪潮背影
2017年,安妮 · 華達 (Agnès Varda) 與視覺藝術家JR攜手合作《最酷的旅伴》(Visages, Villages) ,先後在坎城影展及奧斯卡金像獎中獲獎。提到華達,總是無法忽略她背後所代表的那個年代:法國新浪潮——這部電影便是對法國新浪潮的個人與集體回望。...
2018年7月20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

《阿伽達與無限閱讀》:什麼是電影感?
談敘事電影中的電影感。 回到「什麼是電影」,那「電影感」從來就不是「感覺」。電影首先是可見、再來才不可見。既以可見作為先決條件,那哪來「電影感是一種感覺,我說不上來」呢?這絕對是可以談的。 電影有電影語言,電影語言有鏡頭,鏡頭有構圖,所以電影感就是這些的總和。...
2018年6月14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

《藍》、《逝者》:影像與看
影像是看。這個「看」並非只有實驗電影裡常見的挑戰視覺極限的看,因為劇情或紀錄片裡的鏡位、事件選擇(我比較喜歡說時間選擇)都在建立觀看的結構與關係。 所有的影像都是一種遴選。從史蒂格勒在《技術與時間3:電影的時間與存在之痛的問題》談「記憶是一種遴選」,只要攝影機打開、剪輯,都...
2018年5月17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實驗電影與我
讀那本《實驗電影史與錄像史》,他談電影史前史的那些光學玩具,那應該算是前身。渴望運動的、視覺暫留的,尤其Reynaud 的 praxinoscope。他稱「原型電影」(proto-cinema)。 大三的實驗片製作課,我的理解是實驗電影跟電影的內部有關。是一種精神,反的精神...
2017年11月10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bottom of page